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不需要那么多“特色”幼儿园

MINI 聊聊幼教 2021-05-25


Be inspired,

and inspire others.



从博士论文动笔到现在,断断续续已经三个多月了。严格算下来,我一定是一个不合格的博士生,动笔写毕业论文是一个某天早晨脑海里突然闪过的念头。就好像在旅途中看尽了风景,路过一个月台,突然决定下车。


写作的过程比我想象的更有趣,也更残酷。雄心壮志地扎进英国早期保育教育市场的史料,以为几个月就可以成文。没想到几个月以后,洋洋洒洒写了二十万字才终于找到论文的立足点。这个过程是有趣的,就好像孩子们用心爱的材料构建自己的模式一样开心;同时它也是残酷的,自我否定整整两天以后才鼓起勇气,新建一个文档,命名为“初稿2”。


也是一个突然的决定,早晨醒来决定以后每个周六都留给自己,不必写论文。那就打开公众号,碎碎念一下自己对幼教的思考吧。最近重复读EYFS,对经常听到的“特色”一词有所感悟,欢迎大家留言探讨。


我们需要的是“循规蹈矩”


经常有园长向我介绍她们幼儿园的时候说,“我们是以XX为特色的幼儿园”,然后我就会听到蒙氏特色、森林特色、国学特色、民族特色……不胜枚举。以前只是觉得很多所谓特色都是口号,徒有其表。从英国回来后再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时,我终于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:一个过于注重“特色”的教育文化是没有主心骨的文化。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,各幼儿园需要绞尽脑汁找出一个“突破口”,然后围绕这个突破口大作文章。结果幼儿园特色林立,各自有各自的语言。


其实,推动教育质量进步的首先一定不是创新,而是“循规蹈矩”,对核心质量实践框架的循规蹈矩。EYFS为英国幼教提供了明确的核心实践框架:通过以儿童学习发展为中心的观察、评价、计划循环,来促进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。只要老老实实遵循了这个实践循环,就一定能做出有质量的幼儿园。相反的,离开了这个核心框架,再押韵的口号、再精美的环境也无人信服。


这是一所把“公园”写进名字的幼儿园

孩子们几乎半天时间都在户外

土邱、水凼、帐篷……

所有让孩子兴奋的户外元素一个不少

这是一所私立女子小学

附设了两个3-5岁幼儿班

学校希望把每个女孩都培养成英式淑女

同时还希望她们未来可以独当一面


这些是我在伦敦的时候参观的幼儿园,用国内的幼教语言来讲,它们都“很有特色”。但是,在与园长的访谈中,她们无人“重点介绍”自己的特色。她们谈的都是核心质量框架的落实:如何做好儿童安全保护、如何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孩子在每一个领域的发展情况、如何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孩子的有效学习特征、如何基于观察和评价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与发展。


面对一群正值人生最珍贵的童年时期的儿童,通过日复一日的保育教育来促进他们的发展就已经很复杂,哪里还顾得上是不是有特色?而那些复杂多样的教育实践,又岂是一个两个总结性的“特色”能说得清的?即便她们最后似乎是形成了外显的“特色”,但这并非是她们“追求特色”的结果,而是实践其教育信念、追随其教育哲学、将儿童置于中心的结果。她们引以为傲的也并非户外环境、淑女教育这样的“特色”,而是她们的园长领导力、教师专业发展,和促进每一个孩子进步的成就感。


一名教育标准局督学曾告诉我,根据她多年的经验,真正杰出的实践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杰出。同样的道理,真正“有特色”的幼儿园不谈特色。因为核心实践框架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才是真正值得谈论的话题。


特色

这样一个标签式的词语

一个完全是成人的视角、带有宣传意味的词语

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面前显得是如此苍白无力


我们需要的是“大同小异”


对特色的追求即对差异的追求,而且一定要外显、明显的差异才容易让人记住。一个、两个差异还不够,要形成规模、拥有一致性,才能担得起“特色”二字。各位同仁,扪心自问,教育真的有那么多特色点可挖掘吗?生搬硬凑的特色难道不是矫揉造作、无病呻吟吗?再进一步追问,相似的教育就一定是低质量的吗?


不,恰恰相反,基于核心质量框架而“大同”、因为一个个具体儿童而“小异”的教育才是专业而动人的教育。在英国你会看到很多“毫无特色”的幼儿园,没有动辄百平的活动室、没有统一的区角“主题”、没有排比式的教育标语,甚至一切看起来更像“标配”:感官盆、玩水架、开放材料、自然材料……好像唯一不同的只有里面的幼儿与教师。


冰块是幼儿园常用的感官材料

夹一夹、吸一吸,促进小肌肉发展

花朵和叶子也是用之不竭的资源

可以用来漫无目的地创作

探索材料的质地和美感

顺便培养数学思维

让学习无处不在


对于自然材料反反复复、不厌其烦的使用,是教师的懒惰吗?是质量的敷衍吗?不是的。只有当我们接受“大同”和“小异”才是高质量的基础,放弃对“特色”的过分执着,我们才能真正看到教育细致的纹理,才能在平淡和谦逊中看到教育对于儿童、对于生命的真正意义。


儿童的生活不需要特色

只是需要充裕的时间说悄悄话

需要丰富的环境玩不同的游戏

和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心、可以信任的你



有读者留言问这里是不是“幼教女博士在伦敦”,我肯定以及坚定地告诉大家:是的。不过以前的名字太张扬了,其实我只是想把公众号作为个人的成长记录,所以改成了现在的“聊聊幼教”。


以后我的笔名就叫Mini了,在伦敦听惯了这个昵称,甚是喜爱。



图片源自网络

请以“新建分享图文”方式转载,无需获得作者授权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